热点跟踪

嘴上说没事,凌晨他却偷偷搜索?一种比“三高”还猛的病,失眠正在困扰咱爸妈

最近天气转凉,咱们添秋裤的速度都赶不上降温的节奏,可爸妈不管多冷,总说“我没事,别担心”。可你知道吗?一到换季,正是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容易“闹脾气”的时候。

近日,国家卫健委特别提醒:服药这件事,千万不能“看心情”。

图片

(图片来源:健康报)

不光是吃药,全国多地也在举办健康讲座。有人教老人如何测血压、有人讲控糖饮食、还有社区开起“银龄课堂”……越来越多的子女开始关注的不只是爸妈的身体,还有他们的“心情”。

图片

这些点点滴滴的行动

都在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

该怎么更好地关爱渐渐老去的父母?

当慢性病成为老人健康的挑战时

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01

身体的病与心里的痛

被慢性病缠绕的晚年

今天是第十三个法定“老年节”

在送上健康祝福的同时

老年慢性病防控的严峻现实

也引发社会关注

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

慢性病死亡人数

已占居民总死亡的88.5%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

75.8%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几乎成了“标配”

其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9%

但控制率仅为7.6%

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而慢性病已成为侵蚀老年健康的“隐形杀手”。

图片

在蚂蚁集团AI健康应用AQ上,不少老人会拍摄药盒,想看懂药物成分和用法,有人用语音反复询问“冠心病注意什么”“糖尿病能吃水果吗”。

他们在屏幕那头小心地探索着:这是他们关心自己的方式,既害怕麻烦孩子,又渴望得到专业的安慰。

图片

更让人揪心的是,很多老人的“不舒服”不止在身上,还在心里。在AQ的后台数据中,抑郁症、高血压、糖尿病,是老年人咨询量最高的三大慢性病。超过25%的老年人咨询发生在凌晨零点后。

医生团队记得一个特殊的求助:一位老人,在两个月里与AQ对话千余次,反复诉说着“每晚只能睡1到2小时”的痛苦。

这些话,他大概从来没跟子女说过,就像很多父母一样,把痛苦藏起来,只把“挺好”挂在嘴边。

图片

02

6成老人空巢独居:

谁来守护他们的健康?

中国已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国家卫健委老龄司数据

预计2035年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将突破
4亿

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
迈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超6成老人独居或仅与配偶同住

“空巢”成了常态

也让健康管理更难

图片

AQ数据显示,已有23%的老年慢病咨询由子女代为发起,其中七成以上涉及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慢病管理。但现实却是,父母报喜不报忧,子女远在他乡,看不到真实情况。

现实中,据相关统计,我国有超8成的老人经常忘吃或是漏吃药;也仅有不到1/5的老年人,了解并购买过慢性病诊疗及康复护理等医疗服务。

慢性病不该成为亲情间最漫长的告别,尽早发现与持续管理是最好的办法,定期体检、规律用药、建立健康档案则是慢病防控的关键举措。

为此,AQ陆续推出针对性的辅助功能:

拍一拍血压计、血糖仪,即可智能解读数据并预警异常。

图片

推出AI血压计,自动生成健康周报,方便追踪。

图片

用药提醒可同步给父母和子女,减少忘吃漏吃。

图片

健康档案共享,让子女能随时查看爸妈的病历和体检报告。

图片

科技的力量

让子女即使远在千里之外

也能为父母的健康

筑起一张“防护网”

让重阳节的关怀不止于节日

更融入日常慢病管理的每一个细节

把健康,当作最好的礼物

重阳节的意义

从来不是只在一天里热闹

而是提醒咱们

对爸妈的关心

该融入每天的日子里

科技无法替代真实的陪伴

但可以从细节入手

慢慢改善老年慢病管理的困境

守护健康生活

图片

声明 | 本文仅为健康科普,旨在传播医学知识,不作为诊疗依据。具体治疗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