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

医生回答癌症到底会不会“传染”呢?“塑料袋”放进冰箱会致癌 ?火腿肠是癌症“催化剂”?

最近几年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不得不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关于癌症很多人都存在误区,甚至有些人认为癌症容易传染。

关于这个问题,肿瘤科医生曾经无数次向别人解释过,癌症是根本不会传染的。为什么“癌症会传染”的误区很普遍?

癌症,到底会不会“传染”呢?医生的答案比较中

因为在生活中似乎发现某些地方甚至某个村子里的人特别容易查出癌症,将范围一再缩小,似乎有一种现象,很多家庭里多个成员或者夫妻同时或相继患癌,而且甚至可能得同一种爱。

看起来这个误区似乎有理有据,让人不能不信。看来还是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才能为大家答疑解惑。

目前为止,可以肯定地说,癌症本身不会传染。传染是指某种疾病从一个人身上通过某种途径渠道传播给另一个人或别一些人身上,也就是传染必须要满足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染的源头、传播的途径渠道、易感人群,这三者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就不能算是传染病。

很显然,癌症根本不满足,这些条件没听说过,也根本没有证据说癌症会通过呼吸的空气或者吐出的飞沫,或者血液体液直接传给另一个人,如果真的如此肿瘤医院就是传染病医院的肿瘤科就是传染科。

家的疑虑和顾虑,因为很多人认为医生不是说很多癌症是由于病毒甚至是细菌引起的吗?医学上不是已经肯定病毒和细菌会传染吗?

我们不可否认某些癌症的发生确实与某些病毒或细菌有关,比如鼻咽癌与一弊病读有关乙肝病毒与肝癌有关,宫颈癌与人乳头瘤病毒有关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以及为淋巴瘤有关……

但必须要知道上述的病毒或细菌感染只是与某种癌症的发生,相似是癌症的病因,要说传染更多,只能说这些病毒或细菌会传染,而不是癌症本身会传染。

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癌症列入传染病,没有哪个医院对癌症病人采取隔离措施。肿瘤科的医生在对癌症病人进行诊疗活动时根本不会采取隔离防护措施,有时候在诊疗过程中戴口罩,只是出于其他医疗目的需求,根本不是为了防癌症。

生活在同一个地区或同一家庭的人更容易患癌或倾向于患同一种癌,癌症似乎有“传染”嫌疑,但其实所谓癌症“传染”只是相同或相似环境所致,也就是他们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致癌环境中,同一地区有着相似生活方式或经受同样的环境污染;夫妻有着高度相似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这些不良习惯方式或生活习惯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正是导致癌症高发的原因不是癌症会传染,而是他们暴露在相同或相似的致癌环境中,从而导致癌症具有聚集性。

虽然癌症不会传染,但是以下几种癌症却容易遗传

①甲状腺癌

高于3D遗传概率超过9成临床中发现如果家族中一级亲属,比如父母子女和同胞,兄弟姐妹中有三例或三例以上病人,这个家族具有遗传性的概率超过94%。有甲状腺癌的亲属建议早进行预防和基因筛查。

②肠癌

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很多肠癌患者都是从肠道息肉开始的,最终演变成大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我们最终看到的结果就是家族性的大肠癌。专家建议,家中有亲属患有大肠癌,最好在每年体检时加上结肠镜检查。

③胃癌

10%的胃癌都是遗传,肿瘤专家介绍,在所有的胃癌患者中,有5%~10%是属于遗传性胃癌,就是父母基因遗传给自己。其中比例最多的要数遗传弥漫型胃癌,因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如果你自己是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体检时加上胃镜检查。

④乳腺癌

近亲患乳腺癌风险增3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如有一位近亲患乳腺癌,则患病的危险性增加3倍;如有两位近亲患乳腺癌,则患病率将增加7倍。 专家提醒,如果家族中有多名年龄较小就发生乳腺癌的患者,很可能是家族乳腺癌基因,就是高危人群。

⑤肝癌

明显的特征就是家族史,肝癌也是具有遗传性的,这已经被医学界认可,并从基因水平证实。肝癌遗传易感性最明显的临床特征就是家族史,家有肝癌患者,其子女无论身体好坏都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肝脏检查,如肝功能全项、B超等。

疾病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系,即便是癌症也与多种因素有关,所以在生活中大家一定要提前预防癌症出现,比如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积极调节饮食,还应该定期体检,等能够及时发现病灶,并将疾病“扼杀”在摇篮之中,预防更严重问题发生。

“塑料袋”放进冰箱会致癌,是真的吗?

塑料袋,是以塑料(常用塑料有聚丙烯、聚酯、尼龙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常被用来装其他物品。

因其廉价、重量极轻、容量大、便于收纳的优点被广泛使用,但又因塑料袋降解周期极长、处理困难的缺点而被部分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

塑料袋使用起来确实非常方便,但是人们之所以会慢慢排斥塑料袋,主要是其生产过程会掺杂化学物质,并且对于环境污染造成严重影响。

“妈,你怎么把塑料袋放在冰箱里啊?”

“我不放冰箱里,才不就烂了吗?”

“你真是老糊涂,塑料袋有毒,放在冰箱里更容易致癌!”

刘阿姨女儿坐在沙发上絮絮叨叨,刘阿姨也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根本不想理睬女儿。但刘阿姨也会害怕,难道塑料袋放入冰箱真的会致癌吗?

“塑料袋”放进冰箱会致癌,是真的吗?实验揭开真相,早知早获益

大部分人去菜市场或者超市购买蔬菜或水果之后,都会随手放入冰箱中,认为这样保存更能保鲜,而且能够避免细菌交叉感染。

但是塑料袋放入冰箱,到底会不会产生致癌物质呢?下面我们通过一组实验,为大家揭晓答案,看完之后,希望您能正确对待。

华商报记者就此进行过实验,记者前往超市购买了不同价位的原料,均为PE聚乙烯的4种食品保存袋,之后从摊位分别购买了花菜、娃娃菜、黄瓜、青菜以及青椒五种蔬菜。

将蔬菜分别装入不同塑料袋内放入冰箱保存一周一周之后有国联质检食品药品安全评估中心,对蔬菜内是否含有邻苯二甲二(2-乙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辛酯(DOP)等12种增塑剂进行检测,结果发现5种蔬菜内均不含有增塑剂。

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马志英指出:食品级塑料袋是安全的,可以放心使用。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小摊小贩的塑料袋,因为他们所用的塑料袋多是塑料薄膜制成的,这些塑料的卫生条件较差、所含有的成分未知。

甚至很多塑料袋的颜色灰暗,存在大量的杂质。这些塑料袋使用后可能会带来健康隐患,存在一定的风险。

彩色塑料袋含苯并芘,但是正规塑料袋一般都符合国家的含量规定,在冰箱温度比较低,苯并芘也是稳定的,苯并芘甚至还没有高温油炸、烧烤、烟熏食物产生的苯并芘严重。

正规的塑料袋可以放心食用,放入冰箱问题并不是特别严重,真正应该注意的是有些食物不宜放入冰箱,所以不要把冰箱当成“万能”的。

到底哪些食物不宜在冰箱中长久保存呢?

1、牛奶一定要躲光光线不仅能杀菌,也会“杀死”牛奶中的营养素。研究发现,牛奶直接暴露在阳光下4分钟就会酸化、变质。

牛奶中维生素B2对于光线非常敏感,在灯光下会急速流失,光线还会让牛奶中的脂质氧化导致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其他营养素慢慢受损。

其中,尤以玻璃罐或塑料罐装的牛奶最易受影响。即使在超市冷藏柜的灯光下,牛奶的“最佳保鲜期”也只有4小时左右。

2、绿茶本身对人体养生价值非常高,已证实有助预防心脏病、癌症、阿尔兹海默症等,主要是因为其中含儿茶素。

但刊登在美国《食物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绿茶在常温下放置6个月后,儿茶素含量便减少了。因此绿茶最好存放于冰箱中。

红茶在常温下存放即可,因为红茶在冰箱中存放,有可能会导致其中营养物质流失还会滋生细菌,对于健康没有好处。

3、果蔬同放易变质“传染” 蔬菜和水果同放在一起,容易变质并“传染”。记住,不仅人会得传染病,蔬果间的变质也会“传染”。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研究提醒,苹果、杏仁、红椒、桃子、哈密瓜、西红柿等,同其他蔬果放在一起时,会释放乙烯气体,让后者快速成熟、变质。

另外,以上蔬果与十字花科蔬菜及绿色叶菜放在一起,也会让后者的叶子很快变黄变烂。“娇气”的绿叶蔬菜最好在冰箱里保存,并尽快吃完。

萝卜、胡萝卜、白菜、土豆、洋葱、苹果、梨等,都属于耐储食物,适合放到阳台。马铃薯等根茎类蔬菜,个头越小,维C含量越高,可用纸袋储存,防止过度的光与氧气损伤其中的维C。

延伸——冰箱真的要注意的是:李斯特菌

全球卫生理事协会曾对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9个国家的一项“家庭卫生调查”显示:96%的家庭冰箱内部细菌超标,尤其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等。

冰箱虽然能保持低温封闭的环境,但如果是食物腐败会繁殖细菌,尤其是名为李斯特菌的致病菌,其生存能力非常强,可以在0~4℃环境下长期存活,即便是零下20℃的温度仍能生存一年。

人们误食李斯特菌后,通常会在3~70天内出现症状,包括类似感冒症状,恶心呕吐腹部痉挛,腹泻,头痛,便秘,以及持续发热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败血症和脑膜炎,危及生命。

因此,建议定期清理、消毒冰箱,剩饭剩菜、加工肉等食物要充分加热再食用。平时做饭时要生熟分开,幼儿、孕妇、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要保证饮食安全。

冰箱并不是万能的,也不要妄想把所有食物都放入冰箱中保存,有可能会因为交叉感染等原因滋生大量细菌,对人体造成严重损伤。最后提醒大家任何问题都应该科学对待,不要“以讹传讹”。

火腿肠是癌症“催化剂”?医生:不止香肠,这6物,能不吃就不吃

火腿肠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一种肉类加工食品,是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辅以填充剂(淀粉、植物蛋白粉等),然后再加入调味品(食盐、糖、酒、味精等)、香辛料(葱、姜、蒜、豆蔻、砂仁、大料、胡椒等)、品质改良剂(卡拉胶、Vc等)、护色剂、保水剂、防腐剂等物质,采用腌制、斩拌(或乳化)、高温蒸煮等加工工艺制成。

火腿肠是癌症“催化剂”?

看似含有很多营养成分的火腿肠,除了保质期比较长,携带方便,似乎并不是很受欢迎,因为火腿肠会给人体带来诸多危害。

比如,长期吃火腿肠的人,由于材料单一,容易引发营养素摄入不足。人体对于营养素需求相对比较高,如果长期营养物质简单,会导致生长发育等受影响;

火腿当中含有亚硝酸盐是强氧化剂,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式,氧合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血氧能力;

火腿含盐较高,属于高钠食品,容易导致胃溃疡,胃癌发生对于血压的稳定非常不利,长期吃火腿,还会导致血液中钠元素超标,加速钙质流失引发骨质疏松等。

火腿肠最让人担忧的是致癌问题,火腿肠或香肠在制作过程中均添加过食品添加剂,比如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这种添加剂,既可灭菌又可发色,这是从工艺食品需求出发添加的。

但是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在适合的条件下(胃液的PH适合)可与胺类物质合成强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而且无论量的多少均可发生致癌作用。

长期吃火腿肠,更容易增加患癌风险,最近几年癌症高发与多方面因素有关系,如果经常吃以下食物,同样会导致癌细胞越来越“活跃”。

医生:不止香肠,这6物,能不吃就不吃

【霉变的食物】

现如今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但是还有不少中老年朋友舍不得家里没变的食物,因为习惯了节俭,会把霉变食物稍微处理继续吃,殊不知,存在较强安全隐患。

食物发霉的主要凶手是霉菌,霉菌属于真菌的一种,它产生的有毒物质因此被称为真菌毒素,大家熟悉的黄曲霉毒素就是真菌的一种。

研究发现,黄曲霉素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而且它对肝脏具有很强的破坏性,1mg的黄曲霉素就可引发肝癌。

氰化钾的毒性大家可能不了解,如果人口服了50~100mg的氰化钾,就可能会引起死亡。黄曲霉素不太容易被破坏,要想破坏它至少需要达到280℃的温度。

很多人认为只需要把没变的部分切掉或洗干净就可以放心吃,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食物被霉菌感染后繁殖的速度比较快,我们仅靠肉眼,无法察觉。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并非所有霉变食物都是有害的,比如很多人爱吃的豆腐乳是由豆制品加入了红菊粉以后发酵而成。豆腐乳不仅无毒,还具有健脾消食作用。

【槟榔】

有的人平时特别喜欢咀嚼槟榔,但是控制不住量就会导致人体健康受损,主要是因为槟榔含有槟榔碱和麻黄素,容易让人产生快感,更容易形成上瘾现象。

槟榔致癌已经得到广泛认可,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把槟榔列入一级致癌物,比如印度是吃槟榔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口腔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槟榔致癌的机制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物理刺激和化学破坏。吃过槟榔的朋友应该知道,槟榔的纤维是比较粗糙的,长期吃槟榔就会损伤口腔粘膜和牙齿。

槟榔中含有致癌成分,比如槟榔碱、槟榔素等,这些物质对口腔粘膜有很强的刺激性,而且它还能直接促使口腔粘膜细胞凋亡。

当细胞死亡以后,人体会促进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修补受损部位细胞,进行一次遗传物质的复制,就可能产生突变细胞反复受损,遗传物质反复的刺激增多,细胞发生突变次数增加更容易引发癌变。

【反式脂肪酸】

脂肪酸让很多人感觉一头雾水,但需要注意,其实反式脂肪酸具有较多别名。比如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代可可脂、植脂末、精炼植物油、植物黄油等。

大家在购买零食的时候,可以注意看一下配料表,基本都能看到这些别称。大家不要小看反式脂肪酸,经常食用这种脂肪会带来多种问题,比如肥胖,心脑血管疾病,不孕不育等。

反式脂肪酸在人体内代谢速度比较慢,如果经常吃这种脂肪更容易导致身材肥胖,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罪魁祸首,更容易增加癌症几率。

很多研究发现经常吃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如果每天摄入5g的反式脂肪酸,那心脏病的发病风险会增加25%。

常见的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主要包括冰激凌,薯条,各类饼干面包等,为了自身健康希望大家少碰。

【腌制的食品】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特别喜欢吃腌制类食物,比如腌制咸菜,咸鸭蛋,中式咸鱼等。根据研究表明,长期吃腌制类食物会增加癌症风险。

因为食物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较多亚硝酸盐,虽然亚硝酸盐没有致癌性,但是在体内某些特定环境下生成亚硝胺类物质。这是明确的致癌物。

人们在制作腌制类食物,是为了延长保质期,就会在里面加入较多石岩,因此腌制类食物中含盐量比较高。

虽然食盐本身没有自然性,但是食盐摄入过多会损伤胃黏膜,增加人体对致癌物的敏感性,更容易间接产生癌症。

腌制类食物摄入过多还会导致血压不平稳,对血管壁造成严重刺激,甚至会带来心血管并发症,慢慢拖垮身体,希望大家能不吃就不吃。

【加工肉类】

加工肉类食物主要是指经过风干,发酵,烟熏等方式加工的肉类,常见的主要包括腊肠,培根,熏烤肉,肉罐头等。

加工肉类致癌性毋庸置疑,2017年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加工肉类列入“一级致癌物”。

加工肉类之所以会致癌,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添加防腐剂亚硝酸盐或者产生了亚硝酸盐,人体摄入体内就会在体内蛋白质结合后形成亚硝胺类物质。

虽说加工肉类具有致癌性,但并不是说只要吃就会致癌。不是说长期吃一定致癌。癌变其实就是致癌物和细胞之间的一场博弈,我们摄入的致癌物越多,那人体得癌症的风险也会增加。

【高温烤肉】

烤肉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食物,虽然少量吃烤肉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如果经常吃烤肉,尤其是高温烤肉,会增加癌症风险。

烤肉时,如果温度超过了400℃,会产生名为杂环胺的致癌物。大家会觉得自己没有见过杂环胺,其实我们平时在吃烤肉时,上面附着的被烤焦的黑色物质就是杂环胺。

高温烧烤的时候,肉上的油脂滴入木炭中,不完全燃烧就会产生多环芳烃的致癌物。当您在烤肉的时候被这种不完全燃烧的烟雾熏到,那烤肉上就会带有这种致癌物。

如果是自己在制作烧烤,会因为闻到这种烟雾而把多环芳烃吸入到肺内。当然有些人认为电烤肉相对更安全。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

研究发现,产生致癌物苯并芘需要两大条件,即温度超过300℃、脂肪。很显然,不管是炭烤还是电烤,温度肯定也是会超过300℃的。

延伸——为什么癌症一发现容易是晚期?

首先,并非所以体检都可以发现癌症,因为常规的体检只是针对血脂、血液、血糖、尿常规和心电图等,连最心梗都无法发现,更何况是肿瘤。 如果想要知道自己有没有患癌,需要进行针对肿瘤的相关检查,即使进行此类检查,也无法100%检查出肿瘤。此类检查具有创伤性,针对各种肿瘤的检查手法也不同,不可能人人都做,以及每年都做。

第二,肿瘤症状不同 据有关的治疗显示,大约90%的早期肿瘤是没有明显症状的,等到有症状时,已经发展为中晚期。

比较可怕的是不少类型的癌症发展迅速的,可以在短短几个月发展到晚期、扩散、转移。 当肿瘤组织比较小,没有对周围组织造成侵犯,那么即使发展到晚期,症状也不是十分明显。

第三,年龄的影响 老年肿瘤患者,因为身体器官萎缩、肌肉松弛等,身体出现了退行性变化,小型肿瘤无法刺激周围神经或肌肉,也可能在早期没有表现。而且各种癌症的反应不一,容易被误解。也导致了肿瘤被发现时已经是晚期。

医生坦言:7种常见疾病,目前或无法根治,别再乱花冤枉钱了

案例:

韩大爷悄悄的说:“老李,听说小区附近开了一间,私人诊所可以治好许多医院都无法根治的疾病。隔壁小区的张大哥不是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吗?一直治不好,但是从那个小诊所里吃了几个疗程药,治不好的关节炎,感觉好了腿脚都利索了”。

“这是真的吗?我妹妹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去了很多大医院都没有看好,晚上甚至都没有睡过,整夜觉经常被疼醒,如果吃几个疗程的药就可以跟着,那真是太好了,我打电话告诉妹妹来看看。”

两位大爷热烈讨论着这个话题,刚好被韩大爷女儿听见,韩大爷女儿忍不住劝说他们:“爸,你不要在这里散播谣言。风湿性关节炎是不可能痊愈的,不要上当受骗了,更不要花这个冤枉钱。”

虽然目前医学技术越来越先进,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就连天花这么可怕的传染病都可以彻底消灭,但是目前还有许多疾病是无法根治的。

当然很多人也是“病急乱投医”。因为身体患病真的让人非常焦虑,只要看到能够治愈的方法,都会花大钱购买药物,但最终都是上当受骗,如果盲目吃药还会导致肝肾受损。

生活中很多常见疾病,目前是无法根治的,建议大家一定要相信科学,不要乱花冤枉钱,更不要轻信那些“江湖郎中”的骗局。

医生坦言:7种常见疾病,目前或无法根治,别再乱花冤枉钱了

01【原发性高血压】

临床上,高血压其实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特点之一就是病因不明确,找不到具体的原因,而继发性高血压的特点之一就是病因明确。

对于继发性高血压只要明确病因,并且消除疾病之后,血压一般都能慢慢恢复,正常并不至于会跟随一辈子。

但是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由于找不到发病原因,需要常年服用药物。高血压与遗传年龄,饮食饮酒吸烟,精神因素,肥胖等都有密切联系,大多数人患高血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随年龄逐渐增长,高血压发病率慢慢增加,很多人不理解。我们都知道年龄大衰老程度越严重,血管老化,血管老化导致血管弹性降低,血管对血液的缓冲作用减弱,血压容易升高。

单纯从年龄这个因素分析,只要我们无法“返老还童”,那高血压是无法消除的,希望大家一定要科学对待。

02【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在医学上被称为阿尔兹海默症。这种疾病能够不断“吞噬”人的智力,将人逐渐从社会中分离出来。

癌症在过去属于绝症,但是现在针对癌症的治疗措施逐渐增多,但是老年痴呆治疗手段非常有限,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

单纯从老年痴呆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疾病和年龄有比较大的关系。老年痴呆还和遗传慢性病,头部外伤,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密切联系。

老年痴呆病因非常复杂,是多个环节同时出现问题,想要根治老年痴呆必须把这些问题全部解决,很显然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在某种程度上分析,老年痴呆是一种衰老性疾病,衰老本身不可逆转,那想要逆转老年痴呆可以说基本没希望。

03【桥本甲状腺炎】

桥本甲状腺炎最早是被一个叫桥本的日本人发现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疾病的名称。桥本甲状腺炎病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病因还是免疫因素。

桥本甲状腺炎主要是因为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敌我不分,主动攻击甲状腺就会导致部分甲状腺细胞遭受损伤,导致甲状腺素分泌不足。

但是人体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就需要足量的甲状腺激素,这个“任务”只能交给未被破坏的甲状腺细胞。

未被破坏的甲状腺细胞,为了分泌足量的甲状腺激素,不得不拼命工作一两天,或许还能忍受,但久而久之未被破坏的甲状腺细胞会慢慢被“累死”。

被确诊桥本甲状腺炎的时候,甲状腺细胞已经被破坏了一部分,被破坏细胞不能复活,更谈不上根治了,得了桥本甲状腺炎需要终身服用左旋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04【糖尿病】

根据史料记载,糖尿病在我国已经存在数千年,只不过在古代被称为“消渴症”。人类和糖尿病斗争了几千年,但是并不能治愈好这种疾病。

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无法治愈糖尿病,要从糖尿病自身的特点说起,糖尿病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或相对分泌不足,引起血糖升高的疾病。

目前分析,糖尿病病因比较复杂,这种疾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就是指从出生时基因注定了,你和普通人相比更容易患糖尿病。

如果后天身材过度肥胖,运动量不足,熬夜晚睡,暴饮暴食等,特别容易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被确诊糖尿病的时候,胰岛细胞的功能被破损,这个时候人体已经无法依靠自己力量维持正常血糖,只能靠外来力量控制血糖。

现在的治疗糖尿病手段还是尽量保存胰岛细胞的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但是没有任何办法能修复胰岛细胞时期恢复到原有水平。

在某种程度上分析,血糖就像无法斩草除根的“杂草”,降糖药物就像“除草剂”,既然做不到根除,那只能有规律使用除草剂控制杂草生长。

05【银屑病】

对于银屑病这种顽疾,广东省皮肤病医院院长杨斌明确表示,想要彻底根治银屑病是非常困难的,或者可以说是不现实,但是银屑病患者也别灰心,因为银屑病也分很多种类型。

比如寻常型(占95%以上)、脓疱型、红皮型、关节病型等。像寻常型的银屑病,只要早期经过外用药物、光疗、理疗、生物制剂、润肤护肤等规范综合治疗,基本上大部分(超90%)的患者,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皮损,避免复发。

由于市面上针对银屑病的广告五花八门并且夸大治疗效果,比如根治速效等,让很多不了解实情的银屑病患者病急乱投医。

最终非但没有治好,自己的银屑病还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带来其他并发症,也可能会因为你盲目使用药物,导致肝肾功能受损。

有的人本来病情并不严重,但盲目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导致病情加重,引发红皮病型、脓疱病型银屑病,加大治疗难度,最后却提升了癌症的患病风险。

银屑病目前并没有什么特效药,也不能根治,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病情,减轻了生存质量。

06【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态反应性疾病,目前对于引起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发现这个疾病的发生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基本上80%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他们血清中的抗链球菌溶血素“O”都异常升高,而且关节液进行咽拭子培养时,溶血性链球菌培养也是显示阳性的结果。

患上风湿性关节炎时,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红、热、肿、痛,发生的地方都是在大关节,比如人体的肩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地方,影响关节的伸展,给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这种疼痛会在关节游走性疼痛,一会儿在肩关节疼痛,一会儿在腕关节疼痛,甚至在脚踝关节疼痛,让很多人感觉全身不舒服。

风湿性关节炎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每当天气寒冷或天气潮湿时就会诱发这个疾病,甚至让病情更加严重,吃不好,睡不好,影响正常生活。

对于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疾病,除了药物控制之外,最重要的还是预防,特别要注意关节部位保暖,防止受寒受潮等,特别是不要淋湿身体。

建议大家还要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身体部位的活动,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更有助于维持身体强壮,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

07【冠心病】

随年龄逐渐增长,许多人都不可避免出现冠心病,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出现狭窄或闭塞引发心肌缺血,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

冠心病的发展虽然与遗传因素,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吸烟等因素有关,但归根到底都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所致。

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后,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硬化的血管已经不可能再变回正常,所以,这个冠心病根本无法根治。

冠心病目前仍然是无法根治的,因为冠心病手术治疗,只是通过安装心脏支架或搭桥手术发生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仍然存在,只是将血管撑开,保持血液运输通畅。

药物治疗更不能将冠心病彻底治愈,只是在冠心病程度不重时,通过口服药物,缓解不适症状,无法将已发生粥样硬化的动脉软化,想要使血管恢复,简直是天方夜谭。


Related posts